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

公平貿易。生態關懷-雨林咖啡

從三噸咖啡豆開始"捍衛雨林生態"
(文章轉自今週刊612期 撰文:萬蓓琳)

  從來沒有做生意經驗、也沒有雄厚的資本,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吳子鈺,不選擇走律師或法官的這條路,憑著一股愛地球理念,他親自到印尼咖啡產地,理解咖啡生產流程,想要建立公平貿易模式,為的就是讓台灣也有直接關懷熱帶雨林的管道。

  喝咖啡,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必備要素。咖啡可能是一般上班族提神醒腦的心靈安慰劑,更成為一種象徵品味的優閒生活形態。但是,大家不知道的是,咖啡產地原本都在熱帶雨林,種植咖啡的農民,每日收入只有我們喝一杯咖啡價格(以新台幣一百二十元計)的三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,約只有台幣四到六元左右,在愈貧窮的地區,所得甚至更低。

  為了增加收益,當地的人們會大量砍伐雨林,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。根據聯合國的統計,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地區,包括非洲剛果盆地、南美亞馬遜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總計,雨林大約以每分鐘六十公頃的速度在消失,比紐約市還大,每年消失三一○○萬公頃,相當於愛爾蘭的國土面積。
  
  雨林的消失,無法只歸咎於當地人民的貪婪,因為以咖啡來看,終端消費價與農民收入落差之大,令人訝異,其中絕大利潤都被中間貿易商與品牌通路商賺走。
  
  因此近十幾年來,逐漸有跨國性的非營利組織發起公平貿易活動。也就是說,由非營利組織直接以比較高的收購價向農民購買產品,再透過網路或直銷等非傳統通路賣給消費者,少了好幾層中間商賺取價差,這樣農民才能提高收入,減少雨林的砍伐。
  
  雨林消失使得成千上萬的物種滅絕,進而影響全球氣候劇烈變化,這已不是個新議題,而且對於距離雨林相當遙遠的台灣來說,這議題似乎顯得無力又沉重。不過,因為砍伐雨林而生產出的咖啡,卻幾乎是台灣人手一杯的商品,於是,透過香醇的咖啡,台灣人也有了關心雨林的著力點。


轉彎/捨律師,選擇踏入有機農業


  一個熱情又大膽的台灣人--吳子鈺,去年決定深入印尼咖啡產區,摸索出一條屬於台灣人關心雨林的公平貿易模式。今年六月,他帶回來第一批取名為「雨林咖啡」的咖啡豆,現在他正嘗試建立不同於傳統的銷售模式。只是這趟摸索的過程,因為缺乏經費與經驗,走得十分艱辛。

  今年三十六歲的吳子鈺,台中縣東勢人。台中一中資優班畢業後,考上台大法律系。雖然家人驕傲得不得了,可是一進大學,他就知道法律與自己的志趣不合,對大學課業的惟一印象是,「每逢期末考時,就趕緊去行天宮拜拜。」

  直到當兵被分發到馬祖附近的小島,「我整個人從原來的生活中連根拔起,」晚上仰望天空,「第一次看到完整的銀河,突然間某種眼睛張開,看到身邊滿是各式各樣的動植物。」從此,他對大自然充滿著迷,「還會請同學寄生物學相關的書來,津津有味地讀著。」

  退伍後,儘管家人百般失望,但他還是放棄律師與司法官考試,跑去台中縣雙崎部落的自由國小當代課老師,之後因祖母病重,他便回到東勢老家照顧祖母。就在此時,九二一大地震發生,「東勢是重災區,單一鄉鎮死亡人數最多。」這場地震,又震開了吳子鈺人生另一扇窗。他加入重建工作,與鄉民成立了東勢愛鄉重建協會,在重建的過程中,他發現,關鍵是須重建地區的產業才能永續生存,於是,在當地「小瓢蟲有機農場」主人巫建旺的牽引下,他開始關心有機農業的發展。

  吳子鈺說,東勢早在三十年前就以生產溫帶水果,例如水梨等出名,但卻違反了適地適種的原則,「為了讓果樹長得好,農民得加倍以農藥、化肥照顧,經過三十年,土地已經受到了極大傷害。雖然溫帶水果很賺錢,但以東勢優厚的氣候環境與多年來養成的頂尖種植技術,有機農業其實是一條應該走的路。」

  他不僅自己種有機蔬菜,也跟著巫健旺等人進行大量的農友拜訪,聊有機土壤的管理與照顧等,從此吳子鈺的生命開始與農業緊密結合,雖不如真正的農民專業,但的確擁有比一般人豐富的農業相關知識。


動力/探產地,瞭解咖啡生態關聯


  0四年,他去印尼蘇門答臘訪友,因而認識了當地曼陀羅基金會的釋學源師傅,這是他與印尼結緣的起點。吳子鈺平時就會偷閒到山裡尋求大自然的安慰,對植物特別敏感,到了印尼,

  「我簡直被嚇到了,那裡連路邊的樹都巨大得嚇人。」     

  同年年底,發生南亞大海嘯,台灣沒有捐助的正式國際管道,也缺少跟印尼民間的往來,除了慈濟之外,台灣很多資源與捐助都是透過曼陀羅基金會送往災區。

  吳子鈺與印尼當地的人互愈來愈密切,「發現那裡的人很窮,確有種樂天的幽默。」0七年一月,他介紹台大環工所教授於幼華與釋學源認識,首次有台灣的學術團對到蘇門答臘中部,也是世界最大的火山湖——多巴湖附近研究,「那次的計畫中,我們開始關懷雨林。」

  但吳子鈺覺得學術研究無法幫助到當地人,逐漸地,搶救雨林與照顧當地人民生活的念頭愈來愈強,於是「雨林咖啡」的計畫在他心中成形。吳子鈺研究印尼的咖啡種植面積,從一九九0年至今,增加了二十二萬多公頃,相當於十五分之一個台灣大。雖然砍伐雨林種植的經濟作物還包括油棕梠、丁香、肉桂等,但光是咖啡一項,就讓印尼的熱帶雨林減少了這麼一大塊,讓人心驚。

  於是去年四月,吳子鈺到蘇門答臘,找了當地的友人Sugenk與Anggi組成工作團隊,他自己出了新台幣五萬元請兩人開始在蘇門答臘跑了三個咖啡產區,了解農民的生產模式,「不過當地網路不發達,聯絡不順,初步的評估報告作不出來。」


籌錢/從頭學,不惜成本運豆回台灣


  因此十二月底,吳子鈺籌了新台幣二十萬元再跑一趟印尼,剛好友人的岳父就在蘇門答臘北部亞齊省Takengon種咖啡,吳子鈺與工作伙伴租了輛車,從蘇門答臘首府棉蘭,開了十五個小時的車到達Takengon,「途中遇到好幾次臨檢,不時得塞個新台幣幾百元才能放行。」不過,「我們運氣很好,Takengon海拔一二00公尺,本來就是印尼Grade 1(咖啡生豆水分含量13%、瑕豆比率低於10%)曼特寧阿拉比卡咖啡豆產區。」(蘇門答臘產的咖啡通稱曼特寧,其中分為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兩大品系,後者等級較差,用於製作罐裝與即溶咖啡,佔蘇門答臘八成的咖啡產量。)

  第一次去咖啡產區,吳子鈺什麼都不懂,從咖啡豆採收價格問起,原來在產地,咖啡收購價是隨著每日紐約期貨交易所的價格變動。那一個月裡,吳子鈺跟著農民從採收、乾燥(至少全日照晒三天)、脫殼、手選等了解每個流程。最後,他決定未來收購價要比市場至少高出三%到五%,而且必須掌握乾燥、手選等過程,才能確保豆子的品質。

  接下來三個月,吳子鈺與印尼的工作夥伴分別陷入煎熬。在台灣,吳子鈺得到處籌買咖啡豆的錢;在印尼,Sugenk與Anggi對咖啡產業不熟,找不到願意借牌出口的公司,後來是獲得一家也賣公平咖啡的美國Forestrade駐印尼經理的幫忙。不過,這三個月拖下來,已經接近每年咖啡四、五月盛產的後期。

  出口問題一解決,吳子鈺立刻就匯了新台幣四十萬元過去,Sugenk與Anggi帶著錢就趕去Takengon,分別向一百多位農民採購咖啡,吳子鈺趕到時,咖啡豆已進入乾燥階段,他一面參與咖啡豆的製作過程,一面抽空去拜訪農戶,更進一步瞭解當地農民的生活狀況。

  為了選擇較好的豆子,農戶分佈很散,「光是騎機車就要花上半天。」這時吳子鈺已經可以勉強用印尼與和農戶溝通,「接著我就得跟著咖啡豆跑,直到全世界咖啡最大的集散地棉蘭,才分裝成袋。」看似大費周章的採買與加工流程,其實,「我們的前只購買到三噸的咖啡生豆,因為每個環節,例如乾燥、手選都要花錢,還要加上運費。」為了怕這三噸咖啡不知會與什麼貨物併櫃而受到污染,吳子鈺不惜成本,堅持訂了一個十六噸的貨櫃,千里迢迢把咖啡豆運回台灣。



成形/始販售,跨出救雨林第一步


  目前,雨林咖啡已經在台中縣的東海和平咖啡館開始販售,但多數的咖啡生豆還堆在吳子鈺東勢老家中,「接下來我的任務是,盡快找到理念相合的咖啡館合作,將這批生豆變現,才能再去買下一批咖啡。」

  吳子鈺一直算是個讀書人,為了理念,他從頭開始學當不能賺太多錢的生意人。也許有人會笑他傻,沒有資本就敢去買咖啡,但從發想到執行,不到一年內,他不僅瞭解咖啡繁雜的生產流程,還帶回了第一批台灣人自行參與的公平咖啡。

  他估算過,因為量少,所以成本很高,「一公斤生豆成本要三百元,烘焙過的咖啡豆一磅成本要四五0元。」但是親自去做意義感最強,「以後我就知道哪些環節能省錢,平衡農民與消費端的價格。」這是渺小卻寶貴的起點,「希望這種模式修改且運作成功後能成為公共財。」

  「以前從沒想過能夠搶救雨林,直到有了第一手的體驗,才有動力去做。」吳子鈺坦言,「說我們能救雨林,這太沈重虛幻,這次的實驗,只是想建立一個台灣能直接關懷熱帶雨林的管道,透過公平貿易,直接回饋生活在雨林裡的人們,達到人與環境共生的平衡。」他的理想是,「不再增加咖啡種植的面積,在現有的規模下增加農民收益。如果未來財力許可,我們希望買下一些咖啡園復育成森林。」他的夢想遙遠但偉大,更需要的是你我一起攜手牽成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目前洪雅書房已開始販售公平貿易咖啡,

其所得將為玉山旅社修護資金。




  請大家支持吳子鈺!支持玉山旅社!感謝


曼特寧Grade-1咖啡

以公平價格,購自印尼亞齊省Takengon產地農家
未使用農藥化肥,採樹蔭栽培(shade growth)
利潤回饋蘇門答臘熱帶雨林之關懷及復育


烘焙師:張鴻國

沒有留言: